粒细胞缺乏症诊治严重不当致患者死亡,常州市第二医院赔偿42万余元_典型案例_中国医药法律服务网--江苏建康律师事务所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损害责任纠纷 > 典型案例 > 正文

粒细胞缺乏症诊治严重不当致患者死亡,常州市第二医院赔偿42万余元

发布人:admin | 发布时间:2016-08-04 13:45:39

[审理结果]

    2016年7月28日,在常州市天宁区人民法院主持下,原被告双方达成如下一次性赔偿协议:被告于2016年8月28日前一次性赔偿原告42万余元。 

[医事法学评析]

    在江苏省医学会进行重新鉴定时,本所两位代理人认为:医方整个医疗行为存在明显过错,且与患者病情加重直至死亡的一系列后果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应承担主要责任;患者的自身疾病是诱发因素。
    一、门诊未行血常规检查,且抗菌素使用存在盲目性
    3月26日及29日两次门诊就诊,在诊断有炎症的情况下,未测体温、脉搏等基本生命体征,均未行血常规等常规检查。而社区医院却每次均进行血常规检查,且检查结果对于判断患者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使用抗菌素之前,未依照规范进行如咽拭子采样等基本病原学检查,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以及具体的致病菌。舒萨林(注射用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因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适用于产酶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也只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感染。
    二、对于入院时患者明确存在的粒细胞逐渐减少的病情没有引起任何重视,没有予以明确诊断,没有予以任何有针对性的治疗,相反却采用了可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的药物,不断加重了患者的病情,由粒细胞减少迅速发展为粒细胞缺乏症,由入院时没有肺部感染发展为重症肺炎
    (一)患者发生粒细胞减少既与极有可能存在的病毒感染有关,也不能排除与医方门诊盲目使用抗菌药物的关系
    《内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第8版)“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明确指出:病毒感染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重要非免疫学因素;青霉素类药物、吲哚美辛等解热镇痛药均可导致白细胞减少(第571页)。
    患者2015年3月22日因“咽痛、右颈部疼痛2天”在当地社区医院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5.57×109/L(N:4-1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比率均正常。3月26日、29日医方门诊就诊时,未查血常规。3月29日医方门诊再次就诊时,医方嘱连续两日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舒萨林(注射用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4月2日,患者再至社区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已低至3.25×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降低(0.8×109/L;N:2-7×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明显低于正常(24.7%;N:5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