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氢青蒿素专利纷争何时能够尘埃落定?_典型案例_中国医药法律服务网--江苏建康律师事务所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知识产权保护 > 典型案例 > 正文

双氢青蒿素专利纷争何时能够尘埃落定?

发布人: | 发布时间:2008-09-22 16:00:00

    “伟哥”专利案件曾经因为诉讼的旷日持久和案情一波三折而成为中国医药行业的经典案例。尽管“经典”,但是谁也不愿意成为经典的主角。然而现在,华立药业和重庆健桥开发有限公司因为双氢青蒿素的专利争夺,却正在步“经典”的后尘。

  8月29日华立药业的公告称,日前公司收到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发来的《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书》。该决定书对华立药业子公司北京华立科泰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提出的有关申请宣告专利无效的请求做出决定,认定重庆健桥医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健桥”)持有的“抗疟药新药复方双氢青蒿素”专利(专利号00113134.6)不具备创造性,决定宣告该专利权全部无效。

  “我还有3个月的时间,决定是否再上诉,对这个判决我感觉非常无奈。”9月18日,重庆健桥开发有限公司的出资人胡晓说,他同时也是重庆通和药业的董事长。

  胡晓的愤怒和无奈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这场已经持续10年的纷争中,胡晓的处境发生了180度的逆转:就在今年7月中旬,重庆第一中院还判定华立专利侵权;而仅仅一个月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就做出了健桥专利无效的判决。

  一女两嫁

  李国桥的成果转让也是很难的,不论是通和还是华立,当初都是抱着赚钱的期望跟李国桥进行合作的,后来合作不畅也与期望值和市场现状差距很大有关。

  1998年11月27日,重庆通和董事长胡晓与广州健桥法定代表人李国桥签订协议,双方共同发起成立了重庆健桥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为800万元,重庆通和以现金方式出资600万元,广州健桥以专利技术折价200万元,分别持有75%和25%的股权比例。

  公开资料显示,李国桥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被誉为“青蒿素之父”,在多年的青蒿研究中,双氢青蒿素的组方在他手里不断变化。而广州健桥是由李国桥等人共同出资成立的,在重庆健桥成立之初,广州健桥拥有的抗疟新药复方双氢青蒿素(Artecom)尚未获得专利权,不过,广州健桥已明确承诺,日后一定会将抗疟新药复方双氢青蒿素的专利权合法转移到重庆健桥旗下。

  然而,重庆健桥的资金实力并不能满足李国桥对于成果产业化的要求。李国桥在2001年前后不断抱怨重庆通和按合同约定支付给重庆健桥的研发费用一直未足额到账,重庆通和已经多次违约,重庆健桥属于“名存实亡”,自己则是“深感受骗”。

  2001年1月18日,李国桥在致胡晓的信件当中表示

    ,可考虑找到一家正寻求新药项目的投资者,以较高的价格(比如说2000万~3000万元)把抗疟新药复方双氢青蒿素的新药证书和生产证书卖掉,而华立药业是可供选择的买方之一。但遗憾的是,出售之事并没有下文。

  此后,广州健桥与华立药业开始接触。

  2001年12月11日,华立药业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投资2250万元组建广州华立健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立健”)的议案》,该公司的注册资本为3000万元,其中华立药业以现金形式出资2250万元,占出资额的75%,广州健桥以现金形式出资250万元,占出资额的8.33%,符林春等5位自然人以现金出资占有剩余16.66%股权。

  至此,李国桥的双氢青蒿素事实上形成了“一女两嫁”。

  对这个转让过程,有业内人士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当时昆明制药和桂林南药都是做单方制剂,没有企业对青蒿复方制剂感兴趣,李国桥的成果转让也是很难的,不论是通和还是华立,当初都是抱着赚钱的期望跟李国桥进行合作的,后来合作不畅也与期望值和市场现状差距很大有关。

  愿望与现实交错

  “其实不论是华立还是通和,在这场纠纷里都有苦衷,案件之所以错综复杂,其根本原因在于成果转让产业化的不严谨。”

  据了解,围绕双氢青蒿素专利的10年纷争,各阶段的焦点并不相同。先是广州健桥试图通过诉讼与重庆通和解除合营关系,进而拿回抗疟新药复方双氢青蒿素的专利权。其后,重庆通和实际控制的重庆健桥转而起诉广州健桥新的合作方――华立药业侵犯自己的专利权,与此同时,华立药业亦拿出杀手锏――申请重庆健桥拥有的专利无效。更戏剧化的是,华立药业与广州健桥之间的合作也不是顺风顺水。2005年上半年,备感失望的广州健桥李国桥等人另起灶炉,转而与广州新南方集团合作,成立了广东新南方青蒿科技有限公司。

  “其实不论是华立还是通和,在这场纠纷里都有苦衷,案件之所以错综复杂,其根本原因在于成果转让产业化的不严谨。”一位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说。

  记者从国家专利网站上查到,李国桥申请的以双氢青蒿素为主要原料的专利有两个,分别是1999年12月获得的复方哌喹片专利,组分为磷酸哌喹、双氢青蒿素、甲氧苄啶和磷酸伯氨喹;2001年8月获得的复方双氢青蒿素专利,组分为双氢青蒿素、哌喹、甲氧苄啶。从这两个专利的组分不难看出,不论是复方哌奎片还是复方双氢青蒿素,其主要成分基本一致,只是在辅助成分上有所增减。

  华立药业总裁逯春明表示,李国桥的复方哌喹片专利和复方双氢青蒿素专利,与现在华立的产品科泰复在组方上是有差别的,复方哌喹片由4个组分构成,复方双氢青蒿素是3个组分,而科泰复只有两个组分。

  在基础组方上玩增减游戏,也难怪国家复审委员会以专利“不具备创造性”宣布无效。但是重庆通和却每年都在给这个专利交付费用。现在突然宣布专利无效,通和肯定接受不了。

  “科研工作者对自己的科研成果往往寄予厚望,但是市场的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应该承认,李国桥用毕生的心血在研究青蒿素,但是愿望和现实总是有差距,可能国内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实现他的愿望。”一位业内人士小心评价。

  专利纷争何时休

  “中国企业要做的应该是互利互助,共同做大市场,尽可能多地走出国门。”

  “我希望大家能够坐下来谈,继续下去对双方都没有好处。”逯春明诚恳地说。这个从非洲市场摸爬滚打过来的总裁,在接管华立药业后遇到的都是棘手问题。

  “我的大门一直开着,和谈是我的愿望。你也看到了,7月份通和胜诉后我们要华立赔偿的是1元钱。钱对我并不是很重要,我要的就是一个态度,为了钱我早就把这个产品卖了。”胡晓说。

  胡晓表示,10年来通和在这场专利纠纷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仅律师费就支付了将近200万元,搭进去的时间、精力更是无法计数。不久前曾有一家公司对通和有投资意向,但是因为专利纷争望而却步了。而华立药业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信誉也相当重要,如果总是在专利问题上理不清,显然对股民的信心也大有折损。

  对于通和不为钱的说法,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和谈并不像双方说得那么轻松,一旦认定侵权,是否会要求大笔赔偿?在这件事情上估计谁也不会放松。”

  事实上,这些还不是最为关键的。不久前克林顿基金介入抗疟药领域,高调选择生产和原料供应商。一些生产商纷纷表示生产仿制药,以低价销售,让更多的人群获得药品。种种迹象都表明,在抗疟药国际市场,专利是一个并不受欢迎的词汇,它所代表的垄断性、高价格,跟世界卫生组织和慈善基金让更多的人群获得药品的目标相悖。

  业内专家认为,中国企业间的专利纷争可能影响其国际市场形象,这对中国青蒿产业也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逯春明说,国内企业间不要出现谁想打掉谁的局面,目前中国青蒿素在国际市场产业链中还处于低端,中国企业要做的应该是互利互助,共同做大市场,尽可能多地走出国门。

  目前,双氢青蒿素专利纠纷已经引起各方关注,行业协会也在积极斡旋。相信不论是华立还是通和,只要以积极诚恳的态度面对,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纷争。

  记者手记:

  中国青蒿市场一直喧嚣不断,作为一个一直关注青蒿市场的记者,心情也是起起伏伏。

  双氢青蒿素专利纠纷早已不是业内的秘密,但是今天重新梳理纠纷的始末,却由于年代久远而难觅当年的细节。这就影响了我们的判断力。事实上,在一个产业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受各种客观因素影响也谈不上对与错。不对的时间总会发生一些不对的事情。

  对于这场纠葛,记者愿意把一线当事人采访和业内隐身其后的资深人士的说法和评价做一个总结。

  成果转让存在随意性

  成果转让存在极大的随意性,科学家的态度有其不严谨之处。有知情人透露,当年科学家为成果产业化求告无门,如果不跟企业合作,研究经费就无法筹措。企业虽然是以极低的价格购得的成果,但是市场与期望值相差甚远,因此没有兑现给科学家的承诺。科学家转而找下一家企业。

  专利局复审委并非最终裁决

  专利局复审委判定专利无效,其实并非最终裁决,大家不要忘了,“伟哥”当年就是在复审委判定无效后翻案的。

  兄弟相争何必相煎太急

  双氢青蒿素不是“伟哥”,后者夹杂太多的民族情感,而双氢青蒿素是我们自己的专利产品,兄弟相争何必相煎太急。

  如果失去市场,要专利还有什么用?

  国际社会对这起案子的关注,应该引起业内的足够重视,因为抗疟药市场绝大部分在非洲。专利名词人家并不喜欢。看看印度吧,人家就高调宣称生产仿制药没有专利,他们已经成为中国的劲敌。如果失去市场,要专利还有什么用?

  尊重科学才可能有创新

  “只有尊重科学家才能尊重科学,只有尊重科学才有可能有创新的思维和成就!如果科学家的心血只卖了萝卜白菜的价格,结果往往会‘一女两嫁’。”这话是一位业内人士反复提及的一个观点。尽管是一家之言,但是值得思考。


来源:中国医药报